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滿州鄉港口村茶山聚落社區踏勘與風貌改造

滿州鄉就行政區位而言,可算是屏東縣的偏鄉地區。
最為人所知的特產就屬恆春三寶的港口茶。而港口村的茶山聚落位於台二十六

號省道與二百號縣道交 會處,在這個位置通常旅客必須選擇往滿州佳樂水走或是往台東走。
根據茶山聚落的居民表示,近十年來隨著旅遊型態的改變,就旅客問路的經驗,大概超過一半選擇往台東走。
  

以凱文.林區(Kevin Lynch,敷地計畫的大師)的觀點,型塑地方意象的元素
包括地標(Landmark) 、邊緣(Edge)、路徑(Path)、地域(Districts)、
節點(Nodes)等五個項目。港口吊橋在聚落風貌或者 是地方意象就是扮演地標(Landmark)
的角色;台二十六省道與二百號縣道就是路徑(Path)的元素;太平 洋是聚落的邊緣(Edge)
;茶山聚落是地域(Districts)而台二十六號省道與二百號縣道交會處便是重要的節 點(Nodes)。

在思考如何透過居民參與改造風貌的同時,也期待能培力(empower)當地社區居民,為促成偏鄉地區建構公
民社會作努力。
因此一次又一次與居民的聚會、一次又一次的引領與踏勘與記錄便更顯重要。

此次屏南社大陪伴墾丁處於本年度協助四個社區(社頂、港口、大光、水泉)向內政部營建署提案社區新風貌
計畫,期望透過這四個社造示範點操作,建立恆春半島環境營造的典範。也就是說,墾丁管理處願意突破以往

偏向消極管制人民權利義務的「管理者」的角色,進一步虛心檢討環境意識與居民認同的落差,藉由在地的
「人」藉由學習,了解在地的「產」業,調查分析合宜的「地」點,經由在地的植「物」、產「物」,環境美
化與綠化成社區「景」點,達到社區總體營造「人」、「物」、「地」、「產」、「景」的在地環境營造概念
,實屬難能可貴。

在這樣過程中,也許屏南社大可以去促成建立生態地區的「公民社會」-關心環境生態的公部門與私部門加上
南台灣學術界與在地NGO團體的環境意識集結並協助關心環境生態的公、私與第三部門建立夥伴關係。這對全
球環境變遷的時代來說,屏南社大採取落實環境保育觀念於在地居民的策略,並扮演「環境生態倡議者」與
「環境意識協調者」的角色的積極行動。


文章轉自 小地方,台灣社區新聞網
文/王敏州(屏南社區大學主任)





沒有留言: